更好地服务边疆人民要把中医技术在祖国边疆留下来
廣州市胸科醫院中醫科主任潘靜潔帶領廣東省柔性援疆醫療隊23名隊員抵達喀什。潘靜潔作為黨員以及唯一一名有管理職務和高級職稱的隊員,被推舉為廣東省柔性援疆醫療隊黨支部書記,這支部隊將對喀什區域第一公民醫院進行一年的醫療幫扶。
據記者了解,為了援助女兒千裏援疆,潘靜潔的母親、廣東省名中醫梁傍順教授,自動提出每周到廣州市胸科醫院出門診,還深化中醫科病房輔導查房帶教作業,甚至把其個人名醫作業室掛在市胸科醫院中醫科。
援疆是初心,也是醫者使命畢業於廣州中醫藥大學的潘靜潔在胸科醫院作業了近20年。近年來,她帶領的中醫科實現了快速展開,病區規劃從20多張床位擴展到45張病床。在醫護團隊的共同努力下,該院中醫科一舉拿下了多個臨床科研項目。潘靜潔作為廣州市1+N針灸醫院聯盟項目負責人、廣州市中醫藥臨床特征治療技術項目負責人、廣州區域中西醫協同臨床嚴重立異技術項目首席專家,每天的作業愈加忙碌,除了出門診外,她大部分時刻都「泡」在病區裏。

一個月前,得知醫療柔性援疆的消息後,潘靜潔堅決果斷報了名。

「表面上看她很瘦弱,但她內心有一個強壯的靈魂!」愛人林海波最了解妻子的幹事風格,在參與醫院安排的援疆幹部歡送會上,林海波表達了對妻子援疆舉動的支撐。醫院黨委書記何蔚雲也對潘靜潔援疆作業提出希望:「要發揮中醫專長服務邊遠地方群眾,把中醫技能留在祖國邊遠地方。」
70歲廣東省名中醫再「出山」支撐女兒潘靜潔出生在一個中醫世家,母親梁傍順教授是廣東省名中醫、第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歷傳承人,退休前曾擔任廣州醫科大學隸屬腫瘤醫院中西醫結合病房主任,不僅擅長腫瘤的中西醫診治,而且是擁有豐富的結核病治療經歷的前輩。
得知女兒千裏去援疆,70歲梁傍順教授全力支撐,並且自動提出每周到廣州市胸科醫院出門診,還深化中醫科病房輔導查房帶教作業,甚至把個人名醫作業室掛在市胸科醫院中醫科。
10月24日,在床邊查房時,梁傍順教授一邊耐心與患者及家族溝通病況,詳盡地為患者進行聽診檢查,一邊提醒身邊的年輕醫師及管床護士需求留意的問題。
回到作業室,梁傍順教授又與主管醫師們圍坐在一起,針對病例的難點和疑惑進行多維度討論和剖析,為患者擬定個體化治療方案,進步中醫治療質量,為更多患者供給健康服務。
「雖然我退休多年了,還是經常有患者打電話找我,我也希望以自己所學所能,在崗位上發揮余熱,為更多病人看好病、治好病。」梁傍順教授再次「出山」,也是對女兒援疆作業的支撐,讓她沒有後顧之慮。
穿針引線,促進兩地結核病防治協作剛到喀什沒幾天,潘靜潔已經對喀什區域第一公民醫院的狀況作了深化了解。援疆作業怎麽展開,怎麽取得高質量幫扶效果,她的心裏已有了策劃。
潘靜潔說,「當地中醫醫師不太多,技術上還需求提升。這裏的結核患者也不少,治療技術和能力比較有限,我想牽個線,和我院在疏附縣公民醫院援助的鄒威鳳博士一道,與廣州市胸科醫院共建一個醫療服務中心,展開醫教研防全方位協作。」
她表示:「來到喀什,就要更好地服務邊遠地方公民,要把中醫技術在祖國邊遠地方留下來。」